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如辞京去?(2 / 2)

乘龙佳婿 府天 2289 字 15小时前

陆三郎得意洋洋地把江阁老的和稀泥,朱泾推荐陆三郎去跟着王杰做事都一五一十说了,这才突然词锋一转道:“但相比这些人,我家老爹做的那件事,才叫石破天惊。”

听到自己一个小人物竟然成了大人物争端的焦点,谢万权几乎有一种如在梦中的感觉。尤其是当他听到兵部尚书陆绾竟然认下了当初挑唆他和唐铭去融水村的那档子事,他更是觉得头皮发麻,第一反应就是陆绾是怕他说漏嘴,所以才主动承认。

可他已经把杨一鸣得罪死了,打破师生尊卑又惹怒了不少人,哪会这么不明智?

谢万权越想越觉得心乱如麻,岂料接下来陆三郎就轻描淡写地抛出了最后一个足以让他头昏眼花的消息——陆绾竟然因为这件事提出请辞兵部尚书!

他下意识地叫道:“陆尚书何至于如此?我又不会告诉任何人!”

话一出口,他就看到张寿似笑非笑地看着他,而刚刚滔滔不绝的陆三郎,则是笑眯眯地退后一步,站到了张寿身后。他甚至一度认为这师生二人是在用假消息糊弄自己,诱骗他说出真相,可却没想到张寿竟是对他点了点头。

“陆尚书辞官,并不仅仅是为了你我这件小事,说到底,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如今之势,急流勇退不见得不好,再说,陆尚书没打算致仕回乡,赋闲之后悠游山野。他还正在盛年,很希望能够继续扎扎实实做一点事。”

“但是,陆尚书想做的事情,很可能终其一生也没多少进展,除非他能有很多帮手。所以,赵国公建议你去大同辅佐宣大总督王总宪的这个推荐,可能不会成真。”

谢万权不禁暗自苦笑。王大头为官刚直不阿,大多数人都想敬而远之,他不认为他那点浅薄的阅历就足够辅佐这样的主司。

他又不是张寿那两个出身农家的学生,也不是九章堂那些有帐房库房等各种经验的监生!

勉强提起一点精神,谢万权叹了一口气道:“赵国公和陆尚书抬爱,我实在是惶恐至极。可我才疏学浅,去大同自然是力有未逮,而要说帮助陆尚书,我恐怕……”

他这话还没说完,就看到张寿背后的陆三郎正在冲他嘿嘿冷笑。对比张寿那张看上去听温和的脸,他怎么看怎么觉着心里不踏实,连忙改口问道:“陆尚书想要让我帮什么忙?”

“陆尚书虽说不当兵部尚书了,但他志存高远,希望能够招募一批学业优秀的学子作为先生,开设公学,教授目不识丁者。当然,平民百姓大多没什么时间去读书,就连孩子也往往要干活,要工作。所以每周……咳咳,每七天一次也就差不多了。”

张寿见谢万权顿时目瞪口呆,他就不紧不慢解释道:“谢公子出身地主,想来应该体会过家中森严的层级。主人有吩咐传到底下,如果是经由口耳相传,一道命令到最后很可能就会面目全非。而如果是经由文字,那么哪怕贴出去布告,识字者往往也能蒙蔽目不识丁者。”

谢万权渐渐回过神来。他努力不去想这件事是否大而无当,竭力试图顺着张寿的思路往下想:“张博士说得没错,我听说收税也是如此,朝廷因灾减赋也好,平日轻税也罢,最终到了最底下,往往是不但没减,反而增加!便是胥吏趁着平民百姓不识字,趁机作祟!”

张寿只是拿三人成虎做个引子,谁知道谢万权竟然会引申到收税,他不禁无语。

如果单单从这一层面来说,其实从官到吏,大多数是不希望底层平民个个识字,因为一旦刁民懂得多,那么就不容易糊弄——而且知道得多就会想得多,想得多往往就容易闹事,闹事的话——呵呵,结果还用得着说吗?

所以论语里头孔夫子的那句话,一向被人用断句曲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实张寿真正想说的是,识字是打开人学习能力的最基本条件,因为识字之后,普通人才可能学会很多需要书面教材,而不是口耳相传来传授的知识——他在看到关秋那脑洞在无限的资料和金钱供应下喷薄而出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普通人的能力。

一来是日后肯定会需要更多粗通文字的工人,二来普通人中涌现的人才也是他需要的。

然而,他想说的话如果单纯用语言表达,不免苍白无力。因此他微微一沉吟,就笑着说道:“很多事情,单凭嘴上说,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总之,你昨天既然在人前撂下那样的话,国子监是肯定不能再去了,但若是就这么离京,你真的甘心吗?”

见谢万权顿时不说话了,张寿就笑呵呵地说:“后日我家乔迁,要搬过去不少人和东西,我在国子监脱不开身,谢公子有空的话,过去帮个忙可好?有些东西,我可以让莹莹带你去看看。”

想到张寿曾经坑过大皇子和二皇子,那赫赫有名的新式纺机,谢万权顿时好一阵无语。就连一度被同乡商人避如蛇蝎的他,那些天也有人登门来,拐弯抹角地希望他出面打探一下那高效纺机是否真的有用。可等到大皇子泄愤似的把图纸散布出去,这种人也就绝迹了。

如果张寿手头不止有新式纺机这一样东西,还有其他的……

谢万权心中大凛,随即正色点了点头道:“我正好闲来无事,这点小事,自然不敢推辞!”